2005/10/30

空中.風景

最近在整理入圍 DCView Top100 II 的照片,又把這組我在 DCView 最受歡迎的照片檢視了一下,並重新寫了文字說明。

一直很著迷於搭機時,透過機艙窗戶看出去的大地風光,那是立足在平地的我們很難想像的景緻,大地變成了一片片的拼花布:稻田、城市、聚落、河川、山脈、海岸線……,各種各樣的地景、紋理、色調,都是這個世紀之前的人們很難想像的。而大學時代攝影學的老師陳敏明恰好是國內空中攝影名家之一,上課時看他播放幻燈片、講述搭直升機,在震動不已的機艙裡執行高難度的拍攝工作,實在讓我憑添許多嚮往。後來每次搭機,一有機會坐在靠窗戶的位置,總不忘記拍下身處在高空,看著這片土地的感動。這組照片便是我2004年6月搭機返美時所拍攝。



*在客機上拍攝風景,須注意下面幾點:

1.在飛機上,相機和PDA、電腦等電子產品在起飛後和降落前10分鐘之外均可使用,使用須遵守機上相關規定。
2.建議到最後一排窗戶去拍,比較不會干擾其他乘客,也須等繫上安全帶的指示燈熄了以後才能起身去拍。 另外,可將機上提供的毛毯蓋在頭上,除了可以遮住光線,不會影響其他乘客,也可以減少機內燈光的反射。
3.客機窗戶多半不會太乾淨,拍攝前可以面紙稍作擦拭,另外在高空中氣溫極低,窗戶玻璃上常常會開始結冰,拍攝時盡量避掉,以免出現白斑。
4.飛機窗戶玻璃為兩層且有鍍膜,如使用偏光鏡會出現彩虹斑紋,故機上攝影不能使用偏光鏡。
5.拍攝時盡量貼近窗戶,可減少反光,避免出現相機、鏡頭以及拍攝者的影子,另外要拍到飛機下方景緻,須將相機盡量貼近窗戶上緣,往下取景,注意不要讓窗框入鏡。

**如無法顯示幻燈秀請按此

2005/10/27

【對話】Re: 不必再回頭





















大概是對於我之前幾篇文章有所感,也大概是想對於處於這個人生階段的我有所回應與激勵,小黛寫下了幸福行事曆134│不必再回頭

你身上至今累計的已經逐以形成一股勢力,你已經不再是二十幾歲那種毛頭小子,你對夢想的掌握能力已有自我風格,你知道的,我們已經不需要再透過藉口尋求安慰與寄託,那些說穿了就是那麼一回事,就像包裝一樣,本質的東西,最後還是會蛇出來,你穿的再漂亮,看起來再怎麼尊貴,你就是知道自己是什麼模樣,如果是孤獨的小孩就讓它保持原樣,我們已經到了這個年紀,可以正視過去孤單所振奮出來的成就。

那麼,親愛的,就走吧,無論是乾脆俐落的走,抑或掬下一把淚,當我們逐漸坦白過去成長所帶給我們的傷害,當我們說得出來的時候,我覺得我們又更堅強了,又更能讓自己往幸福的方向迎去,而過去的那些點滴就成了我們照顧愛人最重要的滋養,我想你知道,你一定知道怎麼愛一個人,因為你孤單過,你一定是知道怎麼撫平她的傷痛,因為你跌倒過,你必定了解如何讓人去自我完成,因為你沒有享受過被扶持牽引,追尋人生的過程就是這麼一回事,我們沒有什麼來不來得及,我們一直都在趕,因為沒有後路可退,只能往前走,走到某個境地,某些境界,我們停下來,觀望,

“這裡是不是呢?”

一而再,再而三,不斷,三十幾年過去了,長出根的地方找個土地來埋吧,別再漂泊了。親愛的,這就是了,別再漂泊了。


我想,回頭看是檢視過去,思考當下,然後給自己力量走下去。

一生當中,我們會經歷一些轉折,在那當下被事物變化的狂潮所席捲,我們是看不清自己的,唯有稍後再回頭來看,才知道這一路上風光明媚,都在向你招手,而你,就這麼頭也不回地走了過去。

從小,我就知道自己會是一個人,我不喜歡做那些別人做過的事,也不喜歡讓別人告訴我該怎麼做。因此,我得花更多時間,一步一步,建立自己的思考與工作模式。有人說,那是不商業化。

的確。我沒辦法逼自己做一些當下太討喜的東西,我知道那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我相信你也是。

我記得退伍後的第一個工作,一個人提著簡單的行囊,正式回到台北,在你現在工作的附近巷子裡,租了個學生公寓的小房間。一個月又八天後,決定和其他兩位一起進去的同事悄悄離開,週末,在桌上放了辭呈,就這麼又踉踉蹭蹭,提了行李搭機回南部。

第二個工作在高雄那棟五十層大樓裡,當一個上班要穿西裝打領帶的小美工。後來我以前大學時代打工的出版公司主管打電話找我,才又這麼回到新店,回到台北,投入那個還算有使命感的教育出版工作。

沒錯。從來都是我自己決定要做什麼,就連現在這個工作也是。面試的時候,我告訴我主管,我想要在這裡工作,然後就進去了,她那時說的是歡迎,還有"什麼時候可以上班",完全沒有回家等候通知這件事。

我想,我會要這個位置,是為了一張綠卡,那個可以讓我留下來的身分。一般來說,在這個沒有太多競爭對象的州,機會比那些早已擠滿外國移民的城市多太多。

所以,目前就是這樣。漸漸地,當我感覺自己越來越能流暢地以他們的語言溝通,更能融入他們的思考模式與笑話時,我發現那些根,早就已經開始牢牢抓住這片土地了。

2005/10/25

My New Scion xA

無法再承受我10年的老爺車Honda Accord小綠高額的修理費用,上周終於下定決心買了台最便宜的進口小車:Scion xA

Scion 是 Toyota 在北美針對年輕人開發的新品牌,主打年輕化、低價位又能享受 Toyota 品質(100%日本製造),功能齊全而且附加、改裝品多的個性小車;xA 也在今年美國一項消費者調查中獲得小型車滿意度第一名的榮耀。

就我而言,會看上它有三大原因:低價(折合新台幣50-60萬元)、多功能(掀背式/休旅車傾向),以及 iPod 相容。iPod 相容音響是2006年款開始才有的附加項目,需將原來的 Pioneer 音響系統升級到相容機型,目前我的車商也沒經驗,有待等候和觀察,等裝好再和各位分享使用心得。目前對於這款小車尚稱滿意,除了加速比較乏力和穩定性不夠,其他方面大致尚可,尤其音響品質真是不錯,果然是符合年輕人時尚、享樂需求的一款都會型小車。



**如無法顯示幻燈秀請按此

光.影.遊.戲











































思念如藻纏繞視線
南方草木繁盛一如耳語
絮絮叼叼:
秋,深了

從而擬魚
戲於蔓生的迴欄

遂投我以光
冷冽
卻溫暖的

2004.秋 攝於Savannah, Georgia

2005/10/24

局外














我在這個社會,常常以一種尷尬的身分存在著。

在家中,生父早亡,母親不得不改嫁以負擔家計,從國小開始,我和妹妹便由繼父和母親繼續撫養。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必須處處讓繼父和母親所生育的弟弟優先,也有很多時候,我必須承受繼父山東人加上軍事化的教育方式;另外,過年時,我不是回到老家,而是到繼父的親戚家裡吃團圓飯。當然,這樣的教育方式,和我家族裡典型的台灣人的意識形態和教養方式,也是大相逕庭的,所以,在家裡,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家;和那些親戚們吃團圓飯,也常常覺得這樣一年一度的聚會令我尷尬。而回到老家,又覺得和叔叔姑姑們以及表堂弟妹們格格不入,雖然我小時候和他們很親,但是長大之後,上一輩們各自紛飛,離開老家,前往比較繁華的台南或高雄市區發展;而繼父和母親,也是在同鄉的別處購屋,雖然距離不遠,但中學之後我都是離開家鄉,到台南和高雄市就讀,也不常回老家,漸漸地,我覺得自己和他們已經是屬於不同圈子的人,而長輩們也老是調侃我是外省仔。所以,我對於家和家族的認同,可說是有些混淆而模糊的。

退伍之後,到台北工作,剛開始也會被視為南部人,好像南部來的人就會跟「土」或是「單純」劃上等號,因此,我努力讓自己融入台北這個圈子,但總覺得自己不屬於它,時常以一種局外人的態勢存在著。以我看來,都市裡的台北人多半會比較愛競爭、講究效率、還有,比較自私。其實,在我在華岡就讀時,尤其是大一,同學裡就隱然區分南北兩大陣營,雖然無涉政治,但是意識形態是截然不同的,後來這樣的情形才隨著時間慢慢淡化、消失,畢竟交往之後,合不合得來才是重點,出身已經不那麼重要。回到工作時代的我,雖然在台北待了八年,畢竟是獨自一人在那裡生活著,雖然非常投入工作,幾乎以公司為家,但始終沒有歸屬感,越到後來,越質疑自己的人生目標。而這時候的我回到南部家裡,就更尷尬了,繼父常常酸溜溜地說我們都把家當旅館,回家裡也常常往台南高雄跑,沒有幾天真正待在家裡。其實我知道,他是在感嘆我們都不在家陪他們,讓老人家守著空蕩蕩的房子,我又何其忍心呢?回到老家就更疏遠了,親戚難得聚頭,只有住在老家的二叔陪著公嬤,淒涼的情景,往往讓我無法久待。而雖然我是長孫,是兩老長年牽掛的對象之一,我自己卻覺得,除了血緣關係,我和這些同姓的親人們,似乎是越來越不熟識了。

而來到美國,這種局外人的感觸更深。來到這裡,雖然眼界開了,謀生也更容易,但是我看不到自己的定位和未來,一切都是未知數。美國人雖然嘴上說平等,但是白種人的優越主義,卻時時存在,也常常因為溝通的問題,而透露出些許鄙意,會因為你能夠學習並且使用他們的語言而尊敬你的,在校園之外,少之又少。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感覺不到自己對這裡的一切有認同、歸屬感;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寄居、借放在這裡的。對於這裡的美景,毋寧是用一種外地人的眼光在觀看,引不起發自內心的喟嘆和感動。

而這種漂泊的過程,似乎就是我的宿命之一。我,似乎是因為作業疏忽,不小心被投到這個世界上的,或者說,我是流放到這裡接受磨練的。我必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才能夠有所悟所得,或是洗淨罪惡,回到我該去的地方。也是因為如此,我覺得自己常常是以一種局外人的角度來看事情;或且,有另一個我,正在以其局外人的角度看著我的一切。

2005/10/22

【書信】致S


















親愛的S:

經過了這麼多年,我仍要感謝你,在我生命裡,曾經陪我走了那麼轟轟烈烈,又那麼風風雨雨的一段。

初識的時候,從筆友開始,你就像漂來的椰子,在我心裡的這座孤島上,慢慢生根發芽,然後成長茁壯。書信往來,身在軍中的我掌握部隊郵務,自然能和你保持聯繫,聽尚在就學的你訴說人生瑣事、幫你解開心結,就這麼自然地上了這節車廂,開啟了這段燦爛而多折的旅程。

其實剛開始,因為年齡的差距,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需要關切、需要照顧的小孩,肉身正值頂峰的我野心勃勃,想多方涉獵,尋覓自己的最佳伴侶,直到一年後,我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你精心佈下的陷阱裡,我才是那隻待宰的羔羊。

我還記得初經人事的你,臉上易泛潮紅,每當我進入你,你看似痛苦卻又歡愉的雙頰升起兩片紅雲,是我記憶中最誘人的風景。每當你緊緊抱住我,彷彿世上只有我一人,那的確是我生命裡曾有過的,最美麗的一段時光。瞬時,我感覺自己擁有豐沛的能量,足以毀滅並重建出一個真正理想的世界,讓所有人類在裡面幸福地生活著。

那時,我們都太年輕,太霸氣,一投入便深陷其中,熱切渴望把全部的自己交給彼此,又熱切渴望擁有完全的對方,全然的完美主義。這樣的感情,不容許一絲塵埃,哪怕是一根髮絲,就會讓彼此無瑕的心鏡起裂痕。

而距離就是這根壓死駱駝的鴻毛。我退伍沒多久,就北上工作,你我一直分隔兩地。而初入職場的我力求表現,漸漸地,就讓你感覺冷落;另外,你家庭裡的不完滿,也讓你開始懷疑這段感情的堅貞,身邊總不乏追求者的你,不免有些許動搖。就這樣,你我的感情鬆動了,距離的相隔、外在的誘惑,讓年輕氣盛的你我感覺疲累,而你,竟已經開始接受別人的追求,慢慢地從我的生活中淡出。

你一直很有主張,也很神祕。剛開始交往時,在那call機的時代,你總是不會馬上回我電話,也常常以許多藉口為由,試圖隱瞞你根植於家庭的,對於感情的不信任。而後來我北上工作,更是常常找不到你,我總是以你工作忙碌為由,幫我的思念找出口。不想讓自己深陷於這種不確定的痛苦,我終於找藉口提出暫時冷卻的要求,你不置可否,但我後來知道,你早就已經厭倦了舟車往返南北,而如此實行了。直到後來,你也上了台北,我發現你已經不是那個我當初所認識的你了。那時的你變得世故、愛玩,而我雖然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將你從我心中抹除,可是,一切都太遲了。你對我冷淡以對,更讓我煎熬,我對你的要求百依百順,盡量在物質上滿足你,試著讓你感受到我的悔意,可是你無動於衷,我只是任你擺佈的那道棋。

而你也不是上了台北就一帆風順。相反的,你認識了一位網友,後來讓你付出了一些代價。剛開始你們祕密進行,不讓我知道你們的關係,老是說他是你表哥,而我雖然知情,但並不戳破,還是想盡辦法見你。後來,你消失了一陣,那段時間可說是我人生中最消沈的時光,找不到你,知道你和別人在一起,又不拒絕我,這著實讓我發狂。我生活變得沒有重心,每天行屍走肉,甚至常常在喧鬧的捷運月台上,想就這麼跳下去,一了百了。

後來再連絡到你時,你居然已經在住院了。我匆匆忙忙準備了你喜歡的東西,寫了張紙條,卻在醫院一樓碰了軟釘子。那個人一向口才好,當天也找了些藉口,不讓我去看你,我強作鎮定,也怕自己情緒失控影響你,就這麼放棄了這個可能是見你最後一面的機會,然後在夜涼如水的市民大道上放聲大哭。

我自信社會經驗比你多,對於好壞的辨識能力也比你強,這次我對了。第一次見到那個人,我就警告你交朋友要小心,可是我想當時的你一定聽不進去。後來,事實證明他是個騙子,除了身體,你不但賠上財物,還有你的健康。那個人精神不太正常,我懷疑他偷偷用藥物控制你;而你當時又交了一些愛玩的朋友,常常徹夜流連夜店,隔天還要上班,你有B肝帶原的身體畢竟撐不住。但你就是這麼倔強,堅持不讓我知道實情,就自己去面對這一切,直到倒下。

你後來告訴我那是急性腦膜炎併發敗血症,差一點就送你上西天。你也告訴我,在加護病房時,你很想就這麼走了,可是又覺得不甘心。至於那個人,不但將你的財物一掃而空,還在住院期間找藉口向你在南部的雙親要了許多錢。後來你也找了很多方法要報復他,可是這個人犯案累累,就這麼輕易消失了。我想,這就是你的磨難吧。出門在外,自己真的要懂得保護自己的。

本來以為你會就這麼回到我身邊的,我也知道,經歷了這些事件之後,你對人性更加不信任了,所以,雖然我一直留了個位子給你,但你始終沒有出席。

而這些年來,我也漸漸習慣一個人的生活。是的,我曾經交往了一些對象,但是都不長久,也許是我要求太高,我始終認為,愛情是沒有道理的,也是不能強求的,我樂得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近突然想起你,也才回憶起,九年前的我,正在陷入四面八方的煎熬之中,那個在捷運月台上,差點就跳下鐵軌的傻子。而寫下這些,也是想為自己的年少輕狂,留下一些回憶,畢竟,所有關於你的書信、相片,都已經燬於那個失神的傍晚,變成一陣輕煙,飄進新店的天空裡。

而現在,希望你一切都好,如果你有偷偷來逛我的網站,也希望你會看到這一篇,希望它讓你思索一些事,就像我之前的信要幫助你的,然後拾起力量,勇敢地去面對自己,好好過好自己的人生。

至於我,對於過去的美好只能緬懷,畢竟滄海桑田,人事已非,我打算在美國開始我的另一階段人生,而它,已經開始了。

【註】最近看到我的泰國女同事感情順利、意氣風發,因有所感。

圖:
Egon Schiele
Seated Couple (Egon and Edith Schiele)
1915
Gouache and pencil on paper
20 5/8 x 16 1/4 in. (52.5 x 41.2 cm)
Graphische Sammlung Albertina, Vienna
Picture from http://www.artchive.com/artchive/S/schiele/seated_couple.jpg.html

2005/10/21

【速寫】老街的節奏




















Savannah downtown 的特色是規畫完整的區塊,井然有序的square綠地,以及古色古香的維多利亞建築。而街上的住宅,大多有側階梯通往二樓的大門,這種起伏的、三角形的立面形象,就形成街道的主要節奏。

繪於2004.春

2005/10/20

Mirrored Vision 鏡射.3






































2005.春 攝於Savannah, Georgia

Mirrored Vision 鏡射.2

























































你永遠不會知道
這些枝幹的真正面貌

2004.冬 攝於Savannah, Georgia

2005/10/18

Mirrored Vision 鏡射.1








































荒荒地攫取
樹們分占了幾片天

2004.秋 攝於Savannah, Georgia

如湖


















































我如湖得知
秋天正以快遞送來
微風輕輕點過水面
撒下金色

吶,這草穗未豐呢

2004.秋 攝於Savannah, Georgia

2005/10/17

欄.三部








































2005.秋 攝於Savannah, Georgia

故鄉拾景(一)











































我的老家在高雄縣的路竹鄉。小時候,這裡是一個有大片田地、水澤,晚上有滿天的星星的地方。夏天夜裡,更隨處可見螢火蟲,在燈光不多的曠野裡,搖搖晃晃地飛著,或是有幼蟲在草堆裡爬行。水澤裡有各種水生生物:大肚魚、吳郭魚、水蠆、水黽、龍蝨……等等。曾幾何時,水澤乾涸了,螢火蟲消失了,以前常見的各種昆蟲也要仔細找才找得到;甚至,連一些大樹,不是被砍掉,就是枯死了。

2003.夏 攝於高雄路竹

2005/10/16

【留學食譜】麻油迷迭香烤雞翅

在美國留學,最傷腦筋的就是料理自己的三餐。這裡介紹我自己發明的,簡單又方便的一道菜:麻油迷迭香烤雞翅。

迷迭香 (rosemary) 可於超市買到,但是這裡藥草價格昂貴,4-6枝要2、3塊美金,所以我現在都自己種,除了迷迭香我還種了九層塔等等,省錢又新鮮。雞翅則是美國這裡最便宜的雞肉,在超市可以買到一整包冷凍的,比新鮮的便宜,不過烤之前要徹底退冰。我剛開始是用一般沙拉油來烤,但是後來發現用麻油最香最好吃。另外米酒是讓肉質更鮮嫩,添加風味用。迷迭香加上麻油,讓烤過的雞翅散發著特殊的香氣,可說非常開胃、下飯。這道菜準備起來輕鬆方便又不花太多錢,只要將材料備妥,放進烤箱烤即可,非常適合忙碌又想省錢過生活的留學生們,有興趣可以一試。

【材料】(2-3人份)
雞翅 數隻
迷迭香 1-2枝
麻油 酌量
鹽 酌量
米酒 酌量
鋁箔 一片

1.首先將鋁箔折成盒狀,上方預留一段當蓋子,放入烤盤中。迷迭香折碎,先鋪一層在鋁箔上,將雞翅均勻鋪於其上,再將其餘的迷迭香撒在雞翅上。撒上鹽巴,再淋上米酒和麻油(如圖)。將鋁箔蓋上,稍微將三邊捏合,不讓鋁箔在烤的途中打開。














2.烤箱預熱到325℉,烤45-60分鐘。中途可翻動雞翅,讓受熱均勻。最後10分鐘把火力加大到375℉,再將鋁箔打開,把皮烤出顏色,再翻動雞翅一次,使兩邊都能烤到,也讓湯汁可以收到雞翅上,增添風味。

這就是成品,是不是很可口下飯呢^^













搭配清爽順口的清炒羅曼菜(romaine,美國人的沙拉菜,炒了以後很像台灣一種叫「大陸妹」的菜),和溫潤甘醇的竹笙排骨湯,這就是我的今日晚餐^^













除了迷迭香,各位也可以試試大蒜加九層塔烤雞,味道也是一流的。

變形的風景(三)

變形的風景(二)

2005/10/15

變形的風景(一)





2005/10/13

100 Savannah Ironworks


















This piece is the result of mean averaging 100 photos of ironworks found in Savannah, Georgia that I took from 2003 to 2005.

這件作品以100張我這兩年來拍攝的Savannah這裡鐵質雕花欄杆的照片均質化而成。

100 Savannah Houses













Inspired by Jason Salavon, this piece is the result of mean averaging 100 photos of Savannah houses I took from 2003 to 2005.

同樣啟迪自 Jason Salavon 的作品之一 Homes for Sale,這件作品是以100張我這兩年來拍攝的Savannah這裡建築的照片均質化而成。

2005/10/12

100 Sunrises (Inspired by Jason Salavon)


























這張照片(上),是由我去年去Tybee Island拍的100張日出照片(下)所組成,是將每張照片放進同一個檔案,分置100個圖層,將每個圖層設為1%,再予以合併,並調整明暗對比而成。這個概念是由我最近發現而深受感動的藝術家 Jason Salavon 而來,他有幾個project,是基於這樣的方法產生的。說明如下:

個體的消泯/保守的制約力

在他早期的一組作品 The Class of 1967 & The Class of 1988 中,他將自己和母親兩代所處的高中畢業紀念冊所有的大頭照,分成男女各一組,以同樣的方法打淡、合併成四張照片:












The Class of 1988











The Class of 1967


由於拍攝條件相同,這些照片在合併之後竟出現了令人訝異的結果:一張五官隱約可見的模糊笑臉。這除了顯示不同時空與攝影條件之下,兩代之間拍攝畢業大頭照的差異,更重要的是,他諷刺了美國人隱而未見,傳統、拘束而保守的一面,在這四張「均質」過的照片裡,個體的差異性被消滅了,出現的是一張沒有特色的臉孔。另外,也由照片的模糊程度,可見制約的作用力:越清晰,表示每個人的差異越小。

另外,在他另一組作品中,這種傳統、保守的制約力,透過他的處理,變得更為明顯:

100 Special Moments











不知道是不是刻意安排,由左圖可見,結婚照裡新娘一定站左邊,新郎右邊,而且擺的姿勢都差不多;而右邊小聯盟的球員們,拍照時也幾乎都是高跪左腳。

單調、重複的媒體













The Late Night Triad

在這組裝置作品中,他錄製了在1997年裡,64天主要頻道的深夜性談話節目,並將之抽格剪接,而且做了和上面類似的溶接處裡,讓影片像部快轉的模糊紀錄片(連結網頁中有影片可觀賞)。這件作品直接點出了美國談話性電視節目的單調乏味。

這位藝術家還有許多有趣的實驗,大多數是基於大量的、統計式,用另一種方式解讀影像,這除了很高明地展現了後現代主義裡,「解構」這樣的主流創作方式,個體和獨特性隱於影像背後,而讓以新的排列組合、構成的方式所產生的,類似印象派畫作的影像,挑戰社會上的一些陳腐迷思,值得細細品味。


而我這張圖,由於並非事前規劃,只是拿以前拍過,有符合數量的照片來作實驗,試圖呈現我個人在拍攝這個主題時,陷入了一個怎樣的陷阱或迷思。


*Pictures from http://salavon.com/

2005/10/10

再見水牛











































水牛,早期台灣農業經濟的生產動力之源,是許多我們上一輩和上上一輩的人,童年時代的最佳良伴。我記得小時候水牛還挺常見的,也曾經坐過牛車,或是把牛車當作大玩具,在上面爬來爬去捉迷藏。曾幾何時農業轉型,機械取代獸力,曾是勞動階級主力的水牛就這樣失去天職,慢慢消失於社會中。而現在,你我也只能到觀光農場去親近這些人類的良師益友了。

每每見到水牛,我都會聯想起早期雕塑家黃土水的傑作《水牛群像》。這幅寫實、生動,以「薄肉雕」展現純熟技法的作品,是藝術家盛年染疾去世前藝術成就的巔峰,也因其卓越的成就與價值,台灣的北、中、南三大美術館都各藏了一件複製品(原作位於台北中山堂),也剛好我三件複製品都曾參觀過,因此這件作品的形象也就這麼牢牢烙印進我的記憶,成為我對早期農村情景的想像之一。

2003.夏 攝於台南走馬瀨農場

【延伸閱讀】
2005/2/10 自由新聞網 北美館鎮館之寶《水牛群像》

2005/10/09

家|記憶|2003
























































關於我家,出國前也記錄了幾張,恰巧後來房舍大翻修,前兩張的場景已不再,這些陪了我十幾、二十幾年的景象;而小外甥女也已經長得聰明伶俐,不再是當時兩歲的天真模樣,路邊野草雖然年年發新株,但早已不復攝影當下的那株野草。距離越遠,越覺得時光流逝、新舊交替之速,是遠遠超乎我所能想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