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30

山櫻














暴雨來前,我握緊滿山烽煙
雪塊已是昨日的爭執
你眼神清冽,和冰一起融進混濁的記憶
還記得初遇的那個晴天嗎?
那個恐怕已落入時光絞鏈的隙罅裡
草山校園裡外遍插的愛情標記
(誰說我的畫軸總是空白)
誰像你,鋪滿地的
不是嬰兒粉嫩的笑顏

而是理直氣壯
任人撿拾的淚滴

2002/03

洪大嫂手工蛋黃酥














在美國,中秋節唯一應景之物。

【註】前面有幾個開口笑,是當天非常認真學習的Betty小姐的傑作 :P

雨落車窗

2005/09/29

Fort Pulaski 普拉斯基堡















































Fort Pulaski 普拉斯基堡的建造始於美國聯邦政府在1812年大敗於英國,首都被焚之後,在19世紀所興建在大西洋沿岸的the Third System海岸防禦系統,建築工事始於1829年,但是一直沒有全部完成。這座碉堡的命名是為了紀念在1779年英國攻佔 Savannah 時所犧牲的波蘭伯爵 Casimir Pulaski 而來,所在地 Cockspur Island 位居 Savannah River 出海口,為當時喬治亞州首府 Savannah 的重要防禦前線。後來在南北戰爭開始之後為南軍所佔領,開始了它在歷史上的命運。儘管在設計、用料、建造上都固若金湯,但是駐守在堡中,孤立無援的南軍面對北軍的先進且強力的砲轟之下也只能投降,因為東南方的城牆已經被炸開了。後來碉堡的一部份被用來當作戰時的政治犯監獄,不過美國統一之後這裡就失去功能,慢慢被大自然接手,直到1924年被認定為國家歷史遺跡之一,並於1933年開始整修維護,直到現在,成為歷史的活教材,說明了沒有絕對的堅固和不朽。

2005/09/28

【SCAD人物誌】洪金城教授一家 Professor Hung's Family
































Professor Hung is an alumnus of SCAD and has been teaching drawing at Foundation Department for more than five years. He and his wife Shiu-Yuan are very generous to Chinese students and they hold parties for major event for Chinese students such as welcoming, Full-Moon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 etc. They have Karaoke equipment so that visitors can share good times with them singing and having fun. After several parties and gatherings, we become close friends. Their son Jared likes me as well and treat me as one of his best friend. He always show me his toys and would like to share them with me.

任職於敝校繪畫基礎系(Foundation Department*)的洪金城教授算是我們的學長,自然而然便很照顧同是留學生的台灣同學們,我剛到的時候,便對迎新烤肉會上幫同學迅速確實地打理材料的洪夫人印象深刻,過了沒多久,中秋節當天他們家辦盛大的中秋節party,現場溫馨熱鬧,人聲鼎沸,著實讓剛到美國,還在適應文化衝擊的我安了不少心。

後來我才知道,他們夫婦倆完全是自發性地來協助台灣學生,與同校其他幾位中、台教授只有在新年餐會才會看到完全不同。也因為志趣相投,後來和他們一家也就成為好友。雖然我只小他們兩位不到五歲,還是跟著其他學生喊大哥大嫂,也是因為輩分的尊敬,兩位都是家族裡同輩中年紀最小的,他們年紀最長的兄姐,小孩歲數和他們差不多。

洪大哥大嫂都是軍官退役,兩位就是在軍中結的緣。洪大哥多才多藝,除了專長美術,還有優異的音樂天分,歌喉極為傑出,也曾入圍國軍歌唱比賽金笙獎,巧的是那年我剛好在當兵,猶記得那年的節目實況,因為這種比賽是莒光日少見的綜藝節目呢,而且那年巧好也是金笙獎第二屆舉辦,入圍決賽的五位參賽者上盡了電視及廣播各大節目,還進錄音室錄了主題歌,真是好不風光哩。這也是為何他們家裡有豪華家庭卡拉OK配備的緣故,讓久居僻壤的我們能一解KTV之苦,抒發一下歌癮,呵。洪大哥的確名不虛傳,從小聲樂訓練的基礎,讓他唱起歌來非但中氣十足,圓融流轉的技巧更每每風靡全場。

而洪大嫂最令人感佩的是熱心助人,照顧同學無微不至,就像大家的保姆,尤其她家事十八般「武藝」樣樣經通,不但燒得一手好菜,不論家常、宴會,她都一手包辦,而且做起菜來乾脆俐落,常常看她兩三下就變出可以供應十幾到幾十人的菜,擺了滿桌,糕點冰品樣樣不少,給了我們這些遊子們,在苦澀的留學生活裡,一個有家的感覺的溫馨甜美時光。她也常常幫學生綴補衣物,還提供剪髮服務,和同學們閒聊八卦之間,善盡了女主人的天職。我彷彿覺得自己是先秦時代的食客,在這個諸侯家裡養精蓄銳,隨時準備出征效勞,或獻計獻策哩。

對了,最重要的是,洪大哥的繪畫專長是粉彩肖像,曾經得過全美競賽冠軍(首張圖牆上畫作),其他大小獎項就不用提了。校長也曾敦請他為自己造像,並依畫家意見,作品永久展示於圖書館中。

有這樣的一家人當朋友,讓我孤寂的留學生活有了一個身心寄寓之處,讓我的異鄉歲月,多了一些豐富的光彩。


現在,請您不妨移駕,到洪金城教授的網站來一趟藝術之旅吧^^

【註】SCAD是敝校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簡稱。美國大學學制裡,大一到大二都是修基礎或是共同科目,大三以後才修專業科目。

2005/09/27

Lovebugs.愛之蟲





















這種蟲在美國叫做Lovebug,因為牠們總是在繁殖季節才大量飛出來,而且都是一對對,到哪裡都不分開,故名。最近又到了牠們的繁殖期,大眼睛小身體的是雄蟲,反之是雌蟲。牠們是一種蠻沒有定性的蟲,就算是交配中雌蟲還是到處爬到處吃,於是常常見到雌蟲拖著雄蟲到處跑。其實牠們是令駕駛人討厭的蟲,因為他們都會到處亂飛,然後葬身在車子的前頭和玻璃上,留下屍體和噁心的黏液。開車時,常看到它們好整以暇、緩緩地飛進車裡,或是等紅燈時,看到它們沒頭緒地在草叢上亂飛,實在覺得它們是一種很無辜的生物,和常常在夜間橫越公路而慘遭輾斃分屍,或是倒斃僵直在路旁的猶狳一樣。













而最有趣的是它飛行的姿態,三對腳併攏,互成120度。

週末,又溼成一片
















晝夜被水霧大肆模糊
沈睡與醒之間
分不清抉擇的向度

眼睛描繪雨絲
相交的點
無止盡的線
眼睛描繪沙啞的電視畫面

時間跳躍
到這裡
變成蛀蟲
啦啦啦。

朽爛開始。
雨。光。睡眠。記憶。
季節風不吹
眼睛生出迷霧
陽光遺留在抽屜裡。

大雨間歇
刷洗樓房,你殷殷塗上的顏色記憶
刷洗情感,你漸漸泡皺的人際關係
掏空了每朵花裡的天堂
洗白了遠方雙親的容顏

切不斷雨絲
車輛滑過
水花開出
唯一的激情

城市裡
黏膩的皮膚
盤旋纏繞的蛇
這些假日,上帝
不曾經過

*圖以捷運新店七張站為藍圖,繪於2001/10/03

2005/09/25

In the Dusk













In the dusk, you ponder:
The rule of life
and death,
the will, and the way
You wonder:
How the heat of the passing day
Like smoke fading away

2005/09/24

At the Airport Lounge 候機室人生















































6/01/2005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

2005/09/22

自我













我習於靜謐。

特別是在萬籟俱寂,一切彷彿全都靜止的時候,靜到可以聽到自己心跳卜通卜通的聲音,只有牆上的掛鐘不協調地提醒我時間的存在,鄉下的深夜像塊凝結的果凍,和滿天閃亮的星子交互輝映著。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和自己真正的相處,讓深藏許久的自我出來透透氣;這時候,我才會是一個完整的我,而非別人眼中所見的那個人。

因為自從退伍,進入社會工作之後,自己慢慢習慣於扮演別人所期望的那個角色,另一個本我,也就漸漸退居,隱入心底最深處,變成心房裡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

然而,我一再努力,不讓自己在人群中迷失。

所以,我習於在寂靜的夜裡,把自我找出來,好好地檢視,或者傾聽他的聲音。

但是很極端地,我在人聲鼎沸的環境中,也能夠輕易地找到那個自我。也許是物極必反,當外界的干擾放大到極限,反而變成一種渾沌,當耳朵被這種現象完全塞滿,就不用花費氣力去分辨任何一種聲響,反正都是無意義的,這樣就變成另一種隔絕。這樣的隔絕,和完全地靜謐,對我來說,是沒什麼不同的。

在這個時刻,我會變成一個失去聽覺的人,關上一種感官之後,其他的就會變得都更敏銳。我的心,就會清澈得像春天剛剛融完冰的湖面,而裡面,會映照出一個真正的自我。

這個自我,並不會驅使我做這做那,而只是在旁邊靜靜地觀察,像個先知,他其實多多少少知道一些未來,但是他絕不會干涉,而是在旁邊看著事情一一地發生。當然,他並非木然地看著一切,他也會隨著事件的波動而喜怒哀樂著。

所以,雖然獨處著,我覺得自己並不寂寞,也並不會害怕孤獨,因為我天生就適合孤獨。也只在獨處時,我的思慮才會真正地澄明,真正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想自己該想的事。

而這種和自我對話的情境,已經在夜裡上演過數百回,甚至在夢中,我都能見到自我,在極度荒蕪或詭譎的氛圍裡,重複無數次繁複多變且沒有結局的探險。

我隱約知道他想告訴我什麼,而我卻總是妥協於現實,所以他一再出現。

夜深了,我關上燈,鑽進暖暖的被窩,也許我會繼續那個無盡的夢,繼續弄不清楚那些複雜的景物;也許,只是做個平凡的夢而已。

我知道,自我,那個讓我變得特別的部份,隨時可能出現。

2003/01/05.凌晨

預知死亡紀事



























阿嬤住進成大醫院的加護病房了。

這幾年來,她的身體每況愈下,尤其今年染上老年癡呆症,看她越來越沒神的樣子,感覺上,那個年輕時意氣風發,帶著我們東奔西跑的阿嬤,已經不復往年。最近返鄉見她,判若兩人,與記憶中阿嬤的樣子、談吐、完全不一樣,三魂七魄彷彿慢慢離開,像是一棵臨冬的老樹,隨著季節的更迭,枝頭上的黃葉一片一片掉落,慢慢地變成一棵在寒風中搖擺的禿樹。

「你下次回來,就見不到你阿嬤了。」阿公總是以這個理由,催促我早日結婚;無奈個性孤僻的我,緣份未到,目前還是孑然一身,因此每次回南部總是要挨頓念。老人家急著抱曾孫,去年還親自走了數十分鐘的路程,到隔壁村去說親。我老是覺得,這應該是兩老最大的遺憾吧,如果沒能代替我生父替我主持婚禮,並見到我們家後繼有人的時候。所以我的內心總是掙扎著,到底要不要先滿足老人家的期望,還是依自己的緣份呢?

昨天因為黃小黛介紹,參加了一個因為某個課程結緣,而一直互相扶持的成長團體(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定義的),或者說讀書會,會中談到愛與恐懼,我想,我是因為愛阿嬤而恐懼她可能會離我們而去,這個肯定會發生但是時間未定的預感。

最近因為網友菁菁與小黛的介紹,開始接觸到吉本芭娜娜的小說,恰巧她的作品多數是圍繞在死亡的議題之中,「輕易的死亡,大量的死亡」(吳繼文語),面對這個自懂事以來,除了與生父有關的種種,從來沒再碰觸過的死亡議題,就這麼輕易地籠罩著我最近的思想、工作以及生活。

這種無時不刻,像隻蛀蟲慢慢啃噬自己意志的恐懼感,竟成我擺脫不掉的命運。

怎麼說呢?恐懼面對親人的亡故,恐懼面對旁人的關切,恐懼面對沒能好好照顧老人家的自責,恐懼面對長年疏離的家族。

所以嚴格說來,我是自私地害怕面對自己心裡脆弱的那個部份,而不是因為阿嬤的重病而擔憂了。

死亡以各種姿態降臨在世界上每個人身上,奪去你我的至親摯愛,但是祂又給了另一個,也許不是馬上,立刻或者沒多久。

說到這裡您可能以為我是個冷酷的人,也許吧,一個會願意長年獨居在遠地,對於親人極少付出關懷的人,會有多貼心,多善解人意?

我的確很遺憾自己辜負了從小給予愛與教育的公嬤與父母,我也非常自私地選擇了離鄉背井,一個人為了自己越來越不明確的人生目標而努力著,不知道「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只是個被都市生活淹沒的平凡人罷了。

我常常做夢,人物大多是我身邊的人,而且通常都是完整的,但是沒有結局的夢,因為我所作的夢都是無止盡的,故事的銜接就像流水般流到轉折處就很順暢地轉了過去,因此要是我自覺自己在做夢,通常會在朦朧之間故事就有了新發展。

但是,我從來沒夢見我生父,縱使我多麼渴望見到這位在我不足三歲便已經撒手離去的父親。我想知道他現在如何,有沒有話要告訴我等等的,或者我也想告訴他,縱使他生前如何,我始終是以他為傲的,阿嬤也總是這樣告訴我,在我小時候,陪阿嬤在涼席上午睡的時刻,或者,是在她帶我進城的路上;而關於生父,我母親倒是不常提到,彷彿身上的傷口,母親總是有意識地避開。

我從小就面臨死亡這個議題了啊。小時候以為死亡就是升天這樣輕盈的意象,其實已經根植在我的意識之中了吧。

而現在,阿嬤是否也要揮揮衣袖,變成西天的雲彩了呢?

我忽然覺得,阿嬤會駕著雲,身邊圍繞著飛天女神的歌唱與花撒,輕快地往她生命的下一站飛去。

2001/11/11

【註】多年前曾碰觸過死亡這課題,現在讀來,別有感觸。

2005/09/21

遠近之間.記阿嬤

在我的家族裡,和我最親的大概就是我阿嬤。這除了我是長孫,還有因為我生父早逝,小時候母親白天需工作,所以照顧我和妹妹的擔子自然就落到阿嬤身上了。

長大後我一向漂泊在外,回南部繼父和母親總會敦促我回老家看看阿公阿嬤,因此和他們的互動僅限於每年寥寥可數的歸鄉日,也就越來越疏遠兩老。而後我來美留學,親人們的聯繫更如風箏,恐怕一不小心就會斷線。

人總是這麼矛盾,人在世的時候總不願意聽他絮絮叼叼,反倒是離別之後才來懷念,彷彿距離是最好的魔鏡,把一切的不美好、不愉快萃取、發酵、轉化,反而成為回味再三的美麗回憶。

奇怪的是,在阿嬤過世之後,我反而覺得她和我卻近了,因為這段時間,我常常在夢裡,再續我和阿嬤疏離已久的祖孫關係。

下面的三段雜記,是我這段時間的一些心情和想法。















2004/4/26{近鄉情怯}

午後無預警來了一場傾盆大雨,我剛好在Wendy's消磨我的午餐。我的老爺車小綠,終於有機會洗刷一下積了一個春天的花粉塵垢,原本白花花燥熱的街景也一下子變得灰暗但透明。雨水在地面流動著,這春末的第一場午後雷陣雨來得急也去得快,這裡地形廣袤平坦,高高的積雨雲沒有地形屏障,移動得很快速,就像吸滿水的海綿,沿著行徑嘩啦啦地撒著水,澆灌出一條溼潤的水線。

近鄉情怯吧,他們說。一整個Quarter我都在期待,因為一放假我就要飛回台灣,除了解一下饞,重溫的,除了念念不忘的飲食,當然還有久違的親情,以及再度被宣告病危的阿嬤。

去年三月,也差不多是這個時候,尚在台北埋首工作的我突然接到二叔的電話,說阿嬤病危,要我立即回去,早春的夜車裡有我浮動不安的情緒。還好阿嬤當時還是撐過去了,在我八月出國前姑叔輩設宴幫我送行時,老人家雖然因為病症侵蝕,已經喪失不少記憶,還是 認真且開心地陪了我一頓飯。而這次情況似乎有點不同,老人家鬼門關前走了一回,長輩們以為沒救了,就將她移到大廳神桌前擺了幾天,還好台南大姑特地趕了回來,把阿嬤轉送進成大醫院,才挽回了老人家一命,但是終究不太樂觀。我心裡祈禱阿嬤能至少撐到我回來,讓我見最後一面吧,長輩們也以阿嬤在等我為由,催促我能否提早改班機回去。

在美國留學,因地緣關係,中國食材、餐廳不是不多就是不道地,美國生活水平較高,外食費用也較台灣貴許多,當然就要常常自己打理三餐,而我始終懷念阿嬤的蒜泥麻油麵線。那種又香又辣的滋味,是烙印在我記憶中,小時候少數的歡樂時光之一。















2004/06/22{悼‧阿嬤}

阿嬤不讓我擔心,在我搭機返美後,才悄悄地揮別了這個她生活過八十三年的世界。

阿嬤早年堅強柔韌,一手擔負家務,從來沒閒過。晚年,她罹患帕金森氏症,漸漸遺忘世間人事,唯有我,她始終認得。就算是此次病危,在急救之後,我在急診室陪她,與之後住進加護病房,我探望她,她還是用了力氣,睜開眼睛看我。

然而,她再也沒辦法睜開眼睛了。搭機前一天再去和她道別,她已經不省人事,安詳地睡著;不到一週,就放下一切,往新的旅程出發。

說不上來,沒有濃烈的感傷,反而有種釋然。

遺憾的是,我一直沒有能夠在她身邊,好好承歡膝下;釋懷的是,她終於解脫這一切肉身的痛苦,昇華,成為天上的飛仙。

謝謝您,阿嬤。願喧鬧的鑼鼓,為您開路;願競渡的龍船,載您旅途。















2004/06/28{我夢見阿嬤}

阿嬤頭七隔天,我在住處為了明天要交的一千字報告傷透腦筋。凌晨四點多,我實在撐不住,上床做個短暫的補眠。

我是常常做夢的,有時打個兩分鐘瞌睡也能作一個完整的夢,但是我通常不會記得我夢到什麼,醒來就忘記了,只留一個模糊的印象在我腦海。這次我也做夢了,而且我竟夢到了阿嬤;也可能是因為我睡得淺,很快就醒了,還依稀記得夢到什麼。夢裡阿嬤在午後溫暖的光線裡忙進忙出,好像是要準備什麼大節慶,老房子建築色澤很深,空氣中有蒸煮食物的煙霧。我大概是回到了小時候,阿嬤竟比我高,兩個還站在牆邊比了一下。阿嬤邊忙邊叨念我,聽不清楚在講什麼,反正大致就是對我的一些期望叮囑等等,還塞了兩件東西給我,一件是一包藥包之類的粉狀物,好像是說吃了比較會生小孩,聽得不是很真切;另一件似乎是條繩索,作什麼用的就完全不知道了。

沒多久我就醒了,也許是因為急著想把作業寫完。也大概是因為在夢的中途醒來,我反而記得了一些夢的片段。怪的是我夢到阿嬤,反而高興,大概是在夢裡她又恢復到早年意氣風發的樣子,一派家族女主人的架勢,完全沒有晚年病痛纏身的淒涼感,只不過在夢的空間裡只有我和她兩個人,沒看到其他人在幫忙,而我也只是在一旁觀看,並沒有動手幫到什麼,空間裡也空蕩蕩的,看不到什麼設施和家具。

其實我並不是很清楚阿嬤頭七確切時間,而當場我只想到,會不會是頭七到了,阿嬤回來看我。到了早上打電話回家,終於確認頭七已經做過了。稍早和室友聊,他說他阿嬤過世的時候,他有個通靈的鄰居,曾看到他阿嬤在靈堂前穿著整齊,和每個來吊謁的人鞠躬行禮。所以我猜,阿嬤大概是在忙著準備這件事,和她將來的旅程吧,有種在準備行李的感覺。

沒有辦法回去幫忙,我大概是家族裡最沒有參與感的人吧,更何況我是家族裡的長孫,阿嬤和我的感情更深;我想,我大概是她在世間最掛心的親人之一了吧,所以,行前,她還是免不了要來念我一番,就像我之前,每次回去看她的時候一樣。

喔,對了,請原諒我的不科學,在這種時刻,我還是寧願選擇相信,阿嬤是真的來過了。

落葉—九二一地震六週年有感

















我們凝聚過日光的能量
為了某種創世的典故
我們層層堆積
成為壤土
又一再被壓抑
成為褶曲的紋理

蚯蚓翻過,螻蟻囓咬
乾涸又被浸潤
如此反覆萬年
在這裡,我們不過是
剩餘的渣滓
幻想成為葡萄美酒
或夜光杯

曾凝聚過日光
幽暗的地底看不見彼此
我們渴望翻身,渴望黎明
如此千年萬年

那一刻未到黎明
渾沌乍開
悲喜交集的瞬間
大家都慌慌然擠了上去

哎,我只是大地的囚犯
只是大地的囚
犯,卻不知自己
天賦的罪因

2005/09/20

新視覺系:台灣數位影像與網路文學創作新潮













圖文創作,這也許是新名詞,但在中國早已經不是新概念。自古以來書畫家便常在畫作上題詩,抒寫繪畫的動機或緣由,而王維也早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譽,可見文學和圖像的結合有其創作與欣賞上獨到的模式,有別於單單欣賞畫作或詩文,而從遠古時期流傳至今。現今的圖文創作,一般來說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繪畫為主,如幾米、可樂王等,一類則是以影像為主。繪畫創作一般要具備基本的繪畫能力,因而從事這項創作的族群一直限定在少數;而影像創作由於有其簡易、方便的特性,再加上數位化的創作裝備與網路個人出版的普及,成為一種新興的全民創作方式,影響所及,造成以影像為主的圖文創作的潮流,將持續影響下個世代的創作者。

網路創作之為一種全民文學

1989年提姆.柏納斯李Tim Berners-Lee發明全球網際網路World Wide Web,與1993年,第一代圖像式的瀏覽器Mosaic的誕生,使得純文字的網頁不再是作/讀者的唯一選擇。這對於早期習於沈溺於BBS上寫作的菁英族群們,可說是一種解放,也從俱樂部式的寫作環境,變成可以成為明星的開放寫作平台;相較於一般普羅大眾,這樣的一個新的圖形化界面,使得圖片的發表變為可能,而使得資訊的傳播更有效率和快速,這幕後的功臣便是網路日誌(weblog)的崛起。
1997年John Barger將他以日記式排序、每日更新的網站稱為weblog,之後這個名詞就漸漸流傳開來,幾經傳送,簡化為現在的部落格blog。早期的部落格以相互連結為主,內容不外乎時事八卦,生活瑣事,1998年隨著網路商機風起雲湧,Yahoo GeoCities開始提供免費網路空間,簡潔易用的界面,造成一股風潮,個人網頁如春筍,擠滿Yahoo的網頁分類表,但是此時寫手們仍須手動修改,將新網頁上傳,並無軟體或業者提供簡易的寫作機制。而部落格真正在迅速在網路上蔓延,是從1997年,Pitas.com提供免費網路日記服務開始。自此使用者只要透過瀏覽器,在編輯頁面裡鍵入文字並儲存,Pitas的程式會自動替使用者產生網頁。於是越來越多商業與非商業機構投入此道,研發或提供更簡單易用的軟體與網路空間,部落格這種簡單、即時與全球共享的寫作形式,漸漸演化成網路寫作的主流。綜觀部落格的興盛,就是它的親民性,把傷腦筋的網頁設計/製作工作交給軟體與機制,使用者只管寫好自己的文章即可,大大降低了創作/發表的門檻。在這樣的大潮流影響之下,台灣的網路原生媒體明日報在2000年4月推出了個人新聞台的服務,算是為台灣的作/讀者打造了一個量身訂做的寫作空間,而它的首頁推薦與即時文章排序功能,更符合安迪.沃荷所謂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出名15分鐘的後現代精神,為台灣的網路寫作,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溫床。有別於BBS與論壇式網站呆板、純文字的發表空間,明日報個人新聞台不但頁面設計美觀,更提供每篇文章搭配一張圖片的機會,這樣的服務,的確抓住了台灣網路創作族群的心,許多人紛紛到此另闢天地,甚至乾脆直接移居,以此為家了。雖然不是開端,但明日報這樣的做法,的確為台灣的網路文學創作奠定了圖文搭配的潮流基礎。後來許多媒體提供的電子報服務,也是基於類似的機制,不同的是相對於個人新聞台被動式的點閱,電子報是主動積極的,能將使用者精心設計編排,或是藉由機制產生版型的內容,打包快遞到訂閱者的電子信箱中。但電子報始終沒有個人新聞台繁盛,主要是因為缺乏即時性的互動機制,個人新聞台的留言版可說是個人形式的論壇,許多意見、思想在此交互激盪,許多台長(使用者)甚至說他們很多創意、靈感都是在留言版獲得。後來明日報在2001年2月停刊,個人新聞台在諸多台長的抗爭之下雖然留了下來,但是昔日精神已漸漸消失,新的宿主PCHome不刻意發展與培育之下,篩選/推薦機制漸失,也停止了逗陣新聞網這個當時最有活力與凝聚力的社群,使熱情用戶紛紛出走,最後還是選擇了部落格為棲身之處,由公眾的發聲場域,退居於自己的舞台,餵養私密的讀者群。在這其中,筆者觀察到的是圖文並行發表這種新興的創作方式,也記得首次見到個人網路創作可以數位相機攝得的圖片伴隨文字發表的震撼,影響所及,於是將自己長年鬱積的文字慾配合個人一向專長的圖繪與攝影,在個人新聞台一點一滴地發表出來。

圖像之為最有力的網路傳播載體

網路閱讀已成忙碌的現代人吸收資訊最有效且最經濟的途徑,面對充斥著各種訊息的網路世界,如何幫助讀者迅速找到所需資訊,便成各大網站努力出線的目標。而除了標題之外,速食的讀者們通常會先注意網頁裡的圖像,因為那是更為直覺的傳播方式,文字再怎麼簡潔,還是需要經過符碼的轉譯,而圖像而言相對簡單許多。因此要在資訊過度飽和的網路空間裡有效傳達意念,圖像常是最簡速的方式。

跳躍之為網路閱讀習慣

現今社會由於網路發達,上網閱讀、搜尋資料已成必備能力,時下網路媒體也已早就演變得爭奇鬥艷,以吸引瀏覽者的注意力為第一要務,除了五花八門的設計與擁擠並陳的內容,還有諸多以Flash動畫為基礎的互動性網頁,或是插入各種格式的影音檔案,挑逗瀏覽者的視覺聽覺。在這樣的訓練之下,瀏覽者必須在紛然並列的超連結文字標題裡找到自己要的資訊,跳躍、片段式的閱讀早成習慣,弱水三千,螢幕前的讀者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所需的一瓢飲,當然必須練就視力的輕功,在標題與超文本的叢林裡來去自如。

壓縮之為網路影像傳播模式

促成網路影像創作蓬勃發展,毋庸置疑的,是數位相機與影像處理軟體的普及。1982年Sony發明數位相機,顛覆了百年來傳統攝影的神聖性與不確定性,攝影變成唾手可得的活動,任何手提電子用品如手機、PDA或隨身聽都想加上數位相機以提升競爭力,無時不刻都可見到你身旁的人高舉起手機或小巧的相機,攝下令他/她動心的畫面。1989年Adobe公司發明Photoshop影像處理軟體,更將影像變化、合成、轉製和拼貼等等的可能性大為提升。任何天馬行空的影像,都可藉由Photoshop這樣的處理軟體,或是其他影像產生軟體(如Maya、Poser、Bryce等3D繪圖軟體)來合成、產生。另外網路上大量的影像來源,大部分均可輕易下載,或是藉由螢幕拍攝軟體拍下,成為創作上一個不被鼓勵(著作權的風險),但是大為盛行的模式。取之於網路,用之於網路,由於目前網路頻寬的限制,一般說來圖檔都是以數十k到數百k位元的大小流傳,壓縮的格式,將圖片的細節也大為折損,因此網路的影像閱讀,便成為一種簡約的、縮裁的,便於快速瀏覽的閱讀。影像本身的品質漸漸被犧牲,瀏覽者在數百像素見方的壓縮圖裡,努力藉由像素所形成的點線面、形狀、色彩裡,由自己的內心的影像資料庫裡調閱,以取得解讀出來的意涵,再還原成讀者自己的經驗。或者說,藉由這種壓縮的閱讀/學習,瀏覽者對圖像的認知也會跟著壓縮,一方面,由於全球資訊流通的普及,對於圖像的涉獵會越來越廣,每天有成千上萬的影像藉由網路傳送到讀者的螢幕上,視覺刺激越來越多,相形之下對於影像的新鮮感會越來越低,影像本身的挑逗性會越來越淡(因為觀者被餵養得口味越來越重)。

數位攝影及影像創作與詩及文學的關連

數位攝影及影像創作就其創作方式與意涵,其實是最接近詩的一種非文學創作模式,其因有三:
一、攝影是片段的,是時間流的某一切片,但是影像本身,又能藉攝影者的主觀因素,塑造出弦外之音的多重指涉,這與詩句的形式非常接近。
二、攝影並非實景的再生而是轉型。透過不同的鏡頭、光圈、曝光時間、底片(CCD感測元件)不同的感光值,以及暗房(電腦軟體)的操作,拍攝出來的景物是經過光學形變的、取捨過的,所以常常聽到鏡頭美化某人這樣的言論,有人甚至活在寫真集的世界,認為自己就是照片的樣子,顛倒了事實與假象。詩,或者說文學,也有類似的特徵,透過作者主觀的描寫,讀者所讀到的,常常是修節過的現象或事件,以達到作者理想中的脈絡和發展。
三、可以無中生有。透過影像處理軟體,使用者可以隨心所欲地修圖,可以去掉不想要的部份,也可以剪貼進任何需要的部份,更可以加以變形扭曲、套用濾鏡特效等等,讓影像與原來的形像完全不同,另外透過3D繪圖軟體,使用者更可以繪製任何逼真的畫面,讓觀者進入一個虛擬的「知覺真實」的空間中。這點在文學上當然不成問題,透過文字的鋪陳,讀者進入的通常是作者建構的虛擬想像時空。
目前還有一種由純粹的影像單張或連作的展出方式,嘗試表達作者圖像裡的詩意,引人入勝,稱為「影像詩」。極富想像、延伸性的圖像本身,有時更能掙脫文字本身的音義牢籠,展現更自由的想像空間。如林佩薰的作品《穿越吵雜的自己》(2002),夢境般的場景,很難同時出現的事物,如流沙、雲朵、樹根、馬匹,鏡子、裸女等等,引觀者進入作者建構的潛意識空間裡,領略隱晦其中的靈光之泉。
由此可見未來數位影像和網路文學創作的結合或是互相輔助會越來越緊密,有心人必當善加利用,除了吸引閱讀,更可以延伸創作的可能性,激盪出更多創意火花!

回歸創作的本質

影像創作,必須回歸到動機與目的,才能與文學相結合,在構思時創作者必須思索影像是否有所表達,是與文字互補互融,還是互相辯證對立,造成閱讀的趣味,才算是真正的圖文創作。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引人注目的影像,有時候反而會引起反效果,搭配時不得不慎,建議避免以下數種情形:
一、圖太突出,引人注目,但是與文字並不相配,或者引讀者的思緒到別處,破壞本文原意。
二、圖意與文字重複,這是一般人最常遇到的問題,屢見不鮮,例如描述一顆富士蘋果,結果配上「一顆富士蘋果」圖。果是如此,倒不如不加圖,除非有特殊用意。
三、台灣目前攝影風氣仍偏沙龍,大多數人在追求影像的完美、清晰、構圖等等,以技巧取勝,影像本身卻非常空洞,解讀不出任何意義。如此影像,只會造成文字意象的被曲解,實在不宜使用。建議拍攝/創作影像時先想清楚為何而拍,擷取的影像是要述說什麼,要讓讀者如何解讀,又能解讀出什麼,這樣得到的作品,才是站得住腳的。
當然,反之亦然,若是想創作圖文作品,文字本身也必須留下空間給影像,讓影像有想像空間,弦外之音繞樑久遠。

展望:多媒體的未來

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成本的降低,網路的實體條件一定會越來越好,諸如頻寬的拓展,終端平台的演進(如所謂的電子紙Electronic Paper可以隨時下載內容和更新,反射式的畫面更適於閱讀)、軟體的更新以及輸入裝置(相機、掃描機)的演進,未來的螢幕裡所描繪出來的文字和圖像只會更加精美,甚至會加入許多擬真的互動模式,例如一種就像是一本真書,翻動(用滑鼠拖拉放)的時候還會產生動態的翻頁效果,就像是真的在翻書一樣的界面設計,作者一樣是在一個簡單的輸入界面裡輸入資料,該界面就會自動幫他/她產生一本虛擬的書出來。現今各大網站均紛紛推出部落格服務,除了承接個人新聞台所創造出的圖文寫作日誌文化,更能展現創作者個人風貌的機制,將會更為風行,目前仍須透過軟體如 Movable TypeWordPress等等來更改個人日誌的設計與風格,不但程序仍顯複雜,而且失敗率高,不是直覺式的「所見及所得」界面,而各大網站只能提供固定版型供使用者選擇,還是不夠量身定做。在未來歧異化的演進趨勢之下,除了可能會出現更簡單、更美觀、以及更個人化的風格呈現,還能夠有更多的選擇,不會再是呆板的日誌格式,而且能夠搭配更多格式的多媒體檔案,圖片不會再侷限於靜態的影像,更多動態的、以時間為基礎的互動或是單向播放的動畫,引領創作者與讀者一同進入聲光影音的世界,使未來的文學世界交織出一片璀璨的光彩!


【參考書目】

書籍:
1. 姚瑞中著,《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臺北市:遠流,民國92年)。
2. 章光和著,《攝影不是藝術》(臺北市:田園城市,民國94年)。
3. 藝立協著,《BLOG-部落格線上出版、網路日誌實作》(臺北市:上奇科技,民國92年)。

論文:
.吳道祥著,「中國文學在臺灣區網際網路上的應用-以全球資訊網為例」,http://bigplanet.idv.tw/liter0.htm


2005/9/20 【吹鼓吹詩論壇一號】

==========================================

欲閱讀更多探討網路文學創作精彩文章,請訂閱吹鼓吹詩論壇雜誌!
創刊號 ● 書店買不到,只有郵購!

==========================================
引領風騷‧再造一座紙面的平台!
吹鼓吹詩論壇紙本出版,需要您的支持與贊助!

●九月二十日出版

●售價新台幣180元,訂購優待價160元

●贊助:一年新台幣500元

※請至郵局填寫劃撥單,帳號:19786367
           戶名:楊錦郁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


【注意事項】

一、預約者,請在劃撥單上寫明「購買吹鼓吹詩論壇一號」。

二、贊助者,請寫上「贊助吹鼓吹詩論壇(幾)年」等字。
(贊助者贈送出版的論壇刊物,大名公布於該社網站或該刊上,以昭公信。)

三、完成劃撥手續後,請將您的姓名、地址、電話,劃撥金額,e-mail至suhwan@ms73.hinet.net該刊收,以便核對。

2005/09/17

Floating Island.一座浮島















Robert Smithson, my favorite earth artist, finally had his unfulfilled concept realized by The Whitney Museum and Minetta Brook. On action from September 17 to 25, 2005, Floating Island is a 30 x 90-foot barge landscape with earth, rocks, and native trees and shrubs, towed by a tugboat around the island of Manhattan. This concept was developed in 1970, the same year he created his best-known work, the ambitious earthwork Spiral Jetty, and the same year that I was born. Unfortunately, he died in a plane crash while surveying sites for his work Amarillo Ramp in Texas, 1973, in the middle of his glorious career.
In Smithson's concept, like a homage to Frederick Law Olmsted's design of Central Park, this project offers a displacement of the park–itself a man-made creation from its natural habitat. Nevertheless, this project challenges the role of observer, while the little island makes its trip around the island of Manhattan, it's like that the island, as a re-arranged fragment of the park, is the tourist instead of those New Yorkers standing ashore watching.

Robert Smithson,我最崇敬的地景藝術家,終於能夠讓他生前的構想之一,一座浮島,由惠特尼美術館Minetta Brook基金會付諸執行,9/17-25在紐約哈德遜河上行動展出。
這個構想是和他最富盛名的代表作Spiral Jetty同樣在1970年產生的。這座小島,植基於他對Frederick Law Olmsted的中央公園設計之緬懷與回應,由取自於紐約當地以及中央公園的一些砂石樹木組合而成。這座縮影的中央公園分身,將以緩慢的速度在哈德遜河上繞行曼哈頓島。
而我,更覺得這件作品對於觀者的角色是一個反響。小島本身將扮演主動的觀者,看盡曼哈頓島上的繁華人事,包括岸邊圍觀的紐約客們。

*Picture from http://www.robertsmithson.com/

2005/09/16

鳥輩們的水榭樓台














Savannah機場的外環道,也是我每天上班必經之路旁,有一大片沼澤,其上蔓生草肆,還有這種水生的針葉樹,這些樹每天泡在水裡,莖幹基部就越來越膨大,也許是為了穩住腳跟,不讓水侵蝕自己的立足之地。而一邊較低矮的樹叢,則成為鷺鳥們的安適居所,其間數種鷺鷥相安無事,反倒像了熱鬧的宅巷,擠滿了住客。這裡真是這些鳥輩的豪華別墅,不但遠離天敵,美食更是當前,蹲踞在巢裡,當下水裡動靜一覽無遺,難怪鳥輩們競相前來築巢,一位難求哩。我沒有高檔的鏡頭加持,只能拍拍概況,無法如狗仔般詳細記錄鳥輩們的一舉一動,甚是遺憾。
而有時天候條件適合,清晨的沼澤會泛著一層薄霧,更每每讓沒帶相機隨身的我扼腕,無法記錄下來與各位分享。這片水澤,在不同的時間經過,都會有不同的風貌,成為我單調的上班族通勤時刻裡,唯一騁心釋懷的寄寓之地。

2005/09/14

今日有今日的落花


Sunset@My Apt
Originally uploaded by olvwu.

--------------------------------------
無聲燃起 這火
花煙然綻放 這飛絮
荒原的生命力,我的青春
例行的儀禮

2005/09/12

留學也要打零工 - A Sign Case













This is a sign design case I worked several months ago. I was very fortunate to have my friend referring Ameir, the owner of a sign store call Signs for Minds to me. We cooperated on two projects together, yet since I have been working for my current employer in a more frequent basis, I just don't hear from him recently. Anyway, it was a nice experience to work with a funny and generous guy like Ameir. This proposal also captured the client's heart immediately without any modification. They just love it, even put it on their T-shirts. Although the final product is a bit different than my original design, I think it still works well.
The store's slogan "What You Can Imagine, We Can Create", I think this somewhat reflected what I experienced, so-called American spirit.

幾個月前,我的教授朋友介紹了他的ESL(語言學校)的同學Ameir給我,說是要我幫他忙。我想想反正經驗當然是越豐富越好,又可以賺點零用錢,就欣然接受了。Ameir實在是個很豪爽的人,容易溝通,也不拘小節。也許因為他同是在此打拼的外國人(而且他的國家--巴勒斯坦,已經不存在了,現在變成他不想回去的約旦),對我還算不錯;他承繼兄長的基業,另外開了兩家同名的招牌店,一家給敝校平面設計大學部畢業的老婆(美國人)管,一家自己來。前陣子有case老是要找我幫忙,不過我因為還有學校課業要顧,另外每週也有兩三天在我現在工作的公司實習,就只接了兩個case做。第一個案子是他要找我的主要動機,客戶要求多,難度高,但是店面位於市區,招牌有大小限制,賺不了多少利潤,當時他身邊的幾個人手都做不出他要的設計,因此找上他的老朋友,也是我的教授朋友幫忙;當然我一出手他非常滿意,我也基於道義,不便多收錢。第二個case就好多了,也就是各位圖裡所見,是一家墨西哥餐廳。店名Cancun是墨西哥沿海一個相當受歡迎的休閒渡假勝地,有沒有出名的料理個人尚無概念,只照店家要求放了兩棵椰子樹,其他就隨我了。當然我的設計還是達成目標,店家還把這Logo印在員工T恤上,算是便宜的商標設計吧:P
看著最後他們製作出來的成品,雖然和我的原設計不太一樣(中間底色應為磚紅色,呼應屋頂色調),不過這樣也不錯,反正皆大歡喜就好。
他們的Slogan是"只要你想得到的,我們就做得到",這多多少少反應了我在這裡所體認到,所謂的美國精神。一種速成的,狂妄卻自由的美國精神。

2005/09/10

心風景◎其七◎













紅磚上,鐫刻在越戰的名字,除了一年一度的紀念日,大多時間,它們就這樣躺著,擁擠而疏遠地。偶有足履趴蹋趴蹋地踩過,把其中幾個拾起,然後再漸漸淡忘。
------*------*------*------*------*------*------*------*------*------*------



























走道上,躺著卷曲的落葉,還在試著翻身想回到春天。風來不來掃呢?馬車達達來過,把它們踩過,還給昨天。
------*------*------*------*------*------*------*------*------*------*------













花台旁,娟秀的欄杆,影子躺在地上,享受一天裡短暫的,悠閒時光。亮閃閃的光線,在水泥地上跳來跳去,一隻蜻蜓拍拍翅膀,橫過秋天的空氣。
------*------*------*------*------*------*------*------*------*------*------

☉2005年9月

心風景◎其六◎














溽熱的午後,逃離的心們,都來到這個海灘,連鴿子們都在沙灘上撿拾,戀人們不小心遺落的情話碎片。
------*------*------*------*------*------*------*------*------*------*------

☉2004年7月

心風景◎其五◎














太陽南移,我汲汲攝下秋天澄澈的光影,也把自己攝入街景。小城依舊無語。
------*------*------*------*------*------*------*------*------*------*------

☉2004年7月

心風景◎其四◎













歐洲的火焰熄了,泥磚來到瘴熱的土地。棉花謝了,生不出文藝復興的花蜜。於是名字歡情地融在一起。
------*------*------*------*------*------*------*------*------*------*------


☉2004年7月

心風景◎其三◎



























我把自己囚禁在塔裡,塔的一端,心牢牢孤寂。天卻不雨,湖水般的鏡面,思念緩緩枯竭。
------*------*------*------*------*------*------*------*------*------*------


☉2004年7月

2005/09/06

心風景◎其二◎



透空的午後,陽光輕輕撫著絲帘,讀著上面的詩句。女孩在吧台後面忙著,一面談著她的台灣籍男友,不小心打翻了咖啡杯。
------*------*------*------*------*------*------*------*------*------*------



透空的午後,歇業的銀行玻璃門,標語們自說自話,門輕輕地顫動著。
------*------*------*------*------*------*------*------*------*------*------



透空的午後,還是偶而有沾了塵的運動鞋,踩過快磨平的人孔蓋。據說,它已經在這裡蓋了幾十年,還在等人來打開,下面塵封許久,它長年守護的老故事。
------*------*------*------*------*------*------*------*------*------*------


☉2004年7月

心風景◎其一◎


小巷沒有風,秋天的午後,陽光漸次撤離。小城裡古靈還在午憩,心事懸在牆上,等人讀取。彈跳的光線又來到信封上,把郵票後面的膠水慢慢曬乾,然後郵票像枯葉一樣,慢慢地捲了起來。
------*------*------*------*------*------*------*------*------*------*------


小巷沒有風,生鏽了的店招提不起勁,像枯萎的豆苗捲了起來。秋天的小城不愛下雨。
------*------*------*------*------*------*------*------*------*------*------


小城沒有風,鈴鐺們全被鎖在玻璃櫥窗裡,等候遊客大駕光臨,思念擁擠在一起。
------*------*------*------*------*------*------*------*------*------*------


小城沒有風,斑駁的顏色無法起舞,一片一片,在昔日的秩序裡,想像自己是國慶日紛然落下的彩泥。
------*------*------*------*------*------*------*------*------*------*------

☉2004年7月

2005/09/04

秋之頌




當空氣變得澄澈通透,我知道鹽分不再眷戀身體的絨毛豎起


梳理新發的芒桿,風顯得有些躁動
把雲也推開了


秋天還是促狎的
我不知道風怎樣吹

☉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