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覺系:台灣數位影像與網路文學創作新潮

圖文創作,這也許是新名詞,但在中國早已經不是新概念。自古以來書畫家便常在畫作上題詩,抒寫繪畫的動機或緣由,而王維也早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譽,可見文學和圖像的結合有其創作與欣賞上獨到的模式,有別於單單欣賞畫作或詩文,而從遠古時期流傳至今。現今的圖文創作,一般來說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繪畫為主,如幾米、可樂王等,一類則是以影像為主。繪畫創作一般要具備基本的繪畫能力,因而從事這項創作的族群一直限定在少數;而影像創作由於有其簡易、方便的特性,再加上數位化的創作裝備與網路個人出版的普及,成為一種新興的全民創作方式,影響所及,造成以影像為主的圖文創作的潮流,將持續影響下個世代的創作者。
網路創作之為一種全民文學
1989年提姆.柏納斯李Tim Berners-Lee發明全球網際網路World Wide Web,與1993年,第一代圖像式的瀏覽器Mosaic的誕生,使得純文字的網頁不再是作/讀者的唯一選擇。這對於早期習於沈溺於BBS上寫作的菁英族群們,可說是一種解放,也從俱樂部式的寫作環境,變成可以成為明星的開放寫作平台;相較於一般普羅大眾,這樣的一個新的圖形化界面,使得圖片的發表變為可能,而使得資訊的傳播更有效率和快速,這幕後的功臣便是網路日誌(weblog)的崛起。
1997年John Barger將他以日記式排序、每日更新的網站稱為weblog,之後這個名詞就漸漸流傳開來,幾經傳送,簡化為現在的部落格blog。早期的部落格以相互連結為主,內容不外乎時事八卦,生活瑣事,1998年隨著網路商機風起雲湧,Yahoo GeoCities開始提供免費網路空間,簡潔易用的界面,造成一股風潮,個人網頁如春筍,擠滿Yahoo的網頁分類表,但是此時寫手們仍須手動修改,將新網頁上傳,並無軟體或業者提供簡易的寫作機制。而部落格真正在迅速在網路上蔓延,是從1997年,Pitas.com提供免費網路日記服務開始。自此使用者只要透過瀏覽器,在編輯頁面裡鍵入文字並儲存,Pitas的程式會自動替使用者產生網頁。於是越來越多商業與非商業機構投入此道,研發或提供更簡單易用的軟體與網路空間,部落格這種簡單、即時與全球共享的寫作形式,漸漸演化成網路寫作的主流。綜觀部落格的興盛,就是它的親民性,把傷腦筋的網頁設計/製作工作交給軟體與機制,使用者只管寫好自己的文章即可,大大降低了創作/發表的門檻。在這樣的大潮流影響之下,台灣的網路原生媒體明日報在2000年4月推出了個人新聞台的服務,算是為台灣的作/讀者打造了一個量身訂做的寫作空間,而它的首頁推薦與即時文章排序功能,更符合安迪.沃荷所謂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出名15分鐘的後現代精神,為台灣的網路寫作,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溫床。有別於BBS與論壇式網站呆板、純文字的發表空間,明日報個人新聞台不但頁面設計美觀,更提供每篇文章搭配一張圖片的機會,這樣的服務,的確抓住了台灣網路創作族群的心,許多人紛紛到此另闢天地,甚至乾脆直接移居,以此為家了。雖然不是開端,但明日報這樣的做法,的確為台灣的網路文學創作奠定了圖文搭配的潮流基礎。後來許多媒體提供的電子報服務,也是基於類似的機制,不同的是相對於個人新聞台被動式的點閱,電子報是主動積極的,能將使用者精心設計編排,或是藉由機制產生版型的內容,打包快遞到訂閱者的電子信箱中。但電子報始終沒有個人新聞台繁盛,主要是因為缺乏即時性的互動機制,個人新聞台的留言版可說是個人形式的論壇,許多意見、思想在此交互激盪,許多台長(使用者)甚至說他們很多創意、靈感都是在留言版獲得。後來明日報在2001年2月停刊,個人新聞台在諸多台長的抗爭之下雖然留了下來,但是昔日精神已漸漸消失,新的宿主PCHome不刻意發展與培育之下,篩選/推薦機制漸失,也停止了逗陣新聞網這個當時最有活力與凝聚力的社群,使熱情用戶紛紛出走,最後還是選擇了部落格為棲身之處,由公眾的發聲場域,退居於自己的舞台,餵養私密的讀者群。在這其中,筆者觀察到的是圖文並行發表這種新興的創作方式,也記得首次見到個人網路創作可以數位相機攝得的圖片伴隨文字發表的震撼,影響所及,於是將自己長年鬱積的文字慾配合個人一向專長的圖繪與攝影,在個人新聞台一點一滴地發表出來。
圖像之為最有力的網路傳播載體
網路閱讀已成忙碌的現代人吸收資訊最有效且最經濟的途徑,面對充斥著各種訊息的網路世界,如何幫助讀者迅速找到所需資訊,便成各大網站努力出線的目標。而除了標題之外,速食的讀者們通常會先注意網頁裡的圖像,因為那是更為直覺的傳播方式,文字再怎麼簡潔,還是需要經過符碼的轉譯,而圖像而言相對簡單許多。因此要在資訊過度飽和的網路空間裡有效傳達意念,圖像常是最簡速的方式。
跳躍之為網路閱讀習慣
現今社會由於網路發達,上網閱讀、搜尋資料已成必備能力,時下網路媒體也已早就演變得爭奇鬥艷,以吸引瀏覽者的注意力為第一要務,除了五花八門的設計與擁擠並陳的內容,還有諸多以Flash動畫為基礎的互動性網頁,或是插入各種格式的影音檔案,挑逗瀏覽者的視覺聽覺。在這樣的訓練之下,瀏覽者必須在紛然並列的超連結文字標題裡找到自己要的資訊,跳躍、片段式的閱讀早成習慣,弱水三千,螢幕前的讀者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所需的一瓢飲,當然必須練就視力的輕功,在標題與超文本的叢林裡來去自如。
壓縮之為網路影像傳播模式
促成網路影像創作蓬勃發展,毋庸置疑的,是數位相機與影像處理軟體的普及。1982年Sony發明數位相機,顛覆了百年來傳統攝影的神聖性與不確定性,攝影變成唾手可得的活動,任何手提電子用品如手機、PDA或隨身聽都想加上數位相機以提升競爭力,無時不刻都可見到你身旁的人高舉起手機或小巧的相機,攝下令他/她動心的畫面。1989年Adobe公司發明Photoshop影像處理軟體,更將影像變化、合成、轉製和拼貼等等的可能性大為提升。任何天馬行空的影像,都可藉由Photoshop這樣的處理軟體,或是其他影像產生軟體(如Maya、Poser、Bryce等3D繪圖軟體)來合成、產生。另外網路上大量的影像來源,大部分均可輕易下載,或是藉由螢幕拍攝軟體拍下,成為創作上一個不被鼓勵(著作權的風險),但是大為盛行的模式。取之於網路,用之於網路,由於目前網路頻寬的限制,一般說來圖檔都是以數十k到數百k位元的大小流傳,壓縮的格式,將圖片的細節也大為折損,因此網路的影像閱讀,便成為一種簡約的、縮裁的,便於快速瀏覽的閱讀。影像本身的品質漸漸被犧牲,瀏覽者在數百像素見方的壓縮圖裡,努力藉由像素所形成的點線面、形狀、色彩裡,由自己的內心的影像資料庫裡調閱,以取得解讀出來的意涵,再還原成讀者自己的經驗。或者說,藉由這種壓縮的閱讀/學習,瀏覽者對圖像的認知也會跟著壓縮,一方面,由於全球資訊流通的普及,對於圖像的涉獵會越來越廣,每天有成千上萬的影像藉由網路傳送到讀者的螢幕上,視覺刺激越來越多,相形之下對於影像的新鮮感會越來越低,影像本身的挑逗性會越來越淡(因為觀者被餵養得口味越來越重)。
數位攝影及影像創作與詩及文學的關連
數位攝影及影像創作就其創作方式與意涵,其實是最接近詩的一種非文學創作模式,其因有三:
一、攝影是片段的,是時間流的某一切片,但是影像本身,又能藉攝影者的主觀因素,塑造出弦外之音的多重指涉,這與詩句的形式非常接近。
二、攝影並非實景的再生而是轉型。透過不同的鏡頭、光圈、曝光時間、底片(CCD感測元件)不同的感光值,以及暗房(電腦軟體)的操作,拍攝出來的景物是經過光學形變的、取捨過的,所以常常聽到鏡頭美化某人這樣的言論,有人甚至活在寫真集的世界,認為自己就是照片的樣子,顛倒了事實與假象。詩,或者說文學,也有類似的特徵,透過作者主觀的描寫,讀者所讀到的,常常是修節過的現象或事件,以達到作者理想中的脈絡和發展。
三、可以無中生有。透過影像處理軟體,使用者可以隨心所欲地修圖,可以去掉不想要的部份,也可以剪貼進任何需要的部份,更可以加以變形扭曲、套用濾鏡特效等等,讓影像與原來的形像完全不同,另外透過3D繪圖軟體,使用者更可以繪製任何逼真的畫面,讓觀者進入一個虛擬的「知覺真實」的空間中。這點在文學上當然不成問題,透過文字的鋪陳,讀者進入的通常是作者建構的虛擬想像時空。
目前還有一種由純粹的影像單張或連作的展出方式,嘗試表達作者圖像裡的詩意,引人入勝,稱為「影像詩」。極富想像、延伸性的圖像本身,有時更能掙脫文字本身的音義牢籠,展現更自由的想像空間。如林佩薰的作品《穿越吵雜的自己》(2002),夢境般的場景,很難同時出現的事物,如流沙、雲朵、樹根、馬匹,鏡子、裸女等等,引觀者進入作者建構的潛意識空間裡,領略隱晦其中的靈光之泉。
由此可見未來數位影像和網路文學創作的結合或是互相輔助會越來越緊密,有心人必當善加利用,除了吸引閱讀,更可以延伸創作的可能性,激盪出更多創意火花!
回歸創作的本質
影像創作,必須回歸到動機與目的,才能與文學相結合,在構思時創作者必須思索影像是否有所表達,是與文字互補互融,還是互相辯證對立,造成閱讀的趣味,才算是真正的圖文創作。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引人注目的影像,有時候反而會引起反效果,搭配時不得不慎,建議避免以下數種情形:
一、圖太突出,引人注目,但是與文字並不相配,或者引讀者的思緒到別處,破壞本文原意。
二、圖意與文字重複,這是一般人最常遇到的問題,屢見不鮮,例如描述一顆富士蘋果,結果配上「一顆富士蘋果」圖。果是如此,倒不如不加圖,除非有特殊用意。
三、台灣目前攝影風氣仍偏沙龍,大多數人在追求影像的完美、清晰、構圖等等,以技巧取勝,影像本身卻非常空洞,解讀不出任何意義。如此影像,只會造成文字意象的被曲解,實在不宜使用。建議拍攝/創作影像時先想清楚為何而拍,擷取的影像是要述說什麼,要讓讀者如何解讀,又能解讀出什麼,這樣得到的作品,才是站得住腳的。
當然,反之亦然,若是想創作圖文作品,文字本身也必須留下空間給影像,讓影像有想像空間,弦外之音繞樑久遠。
展望:多媒體的未來
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成本的降低,網路的實體條件一定會越來越好,諸如頻寬的拓展,終端平台的演進(如所謂的電子紙Electronic Paper可以隨時下載內容和更新,反射式的畫面更適於閱讀)、軟體的更新以及輸入裝置(相機、掃描機)的演進,未來的螢幕裡所描繪出來的文字和圖像只會更加精美,甚至會加入許多擬真的互動模式,例如一種就像是一本真書,翻動(用滑鼠拖拉放)的時候還會產生動態的翻頁效果,就像是真的在翻書一樣的界面設計,作者一樣是在一個簡單的輸入界面裡輸入資料,該界面就會自動幫他/她產生一本虛擬的書出來。現今各大網站均紛紛推出部落格服務,除了承接個人新聞台所創造出的圖文寫作日誌文化,更能展現創作者個人風貌的機制,將會更為風行,目前仍須透過軟體如 Movable Type、WordPress等等來更改個人日誌的設計與風格,不但程序仍顯複雜,而且失敗率高,不是直覺式的「所見及所得」界面,而各大網站只能提供固定版型供使用者選擇,還是不夠量身定做。在未來歧異化的演進趨勢之下,除了可能會出現更簡單、更美觀、以及更個人化的風格呈現,還能夠有更多的選擇,不會再是呆板的日誌格式,而且能夠搭配更多格式的多媒體檔案,圖片不會再侷限於靜態的影像,更多動態的、以時間為基礎的互動或是單向播放的動畫,引領創作者與讀者一同進入聲光影音的世界,使未來的文學世界交織出一片璀璨的光彩!
【參考書目】
書籍:
1. 姚瑞中著,《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臺北市:遠流,民國92年)。
2. 章光和著,《攝影不是藝術》(臺北市:田園城市,民國94年)。
3. 藝立協著,《BLOG-部落格線上出版、網路日誌實作》(臺北市:上奇科技,民國92年)。
論文:
.吳道祥著,「中國文學在臺灣區網際網路上的應用-以全球資訊網為例」,http://bigplanet.idv.tw/liter0.htm。
2005/9/20 【吹鼓吹詩論壇一號】
==========================================
欲閱讀更多探討網路文學創作精彩文章,請訂閱吹鼓吹詩論壇雜誌!
創刊號 ● 書店買不到,只有郵購!
==========================================
引領風騷‧再造一座紙面的平台!
吹鼓吹詩論壇紙本出版,需要您的支持與贊助!
●九月二十日出版
●售價新台幣180元,訂購優待價160元
●贊助:一年新台幣500元
※請至郵局填寫劃撥單,帳號:19786367
戶名:楊錦郁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
【注意事項】
一、預約者,請在劃撥單上寫明「購買吹鼓吹詩論壇一號」。
二、贊助者,請寫上「贊助吹鼓吹詩論壇(幾)年」等字。
(贊助者贈送出版的論壇刊物,大名公布於該社網站或該刊上,以昭公信。)
三、完成劃撥手續後,請將您的姓名、地址、電話,劃撥金額,e-mail至suhwan@ms73.hinet.net該刊收,以便核對。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