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05

無名與移徙—Do-Ho Suh 徐道獲的藝術

在美國公共電視PBS的Art:21特別報導中,我發現了Do-Ho Suh(徐道獲)。

這位韓國籍的藝術家,在國內就已經在漢城(首爾)大學完成東方繪畫美術學士及碩士學位,又到了美國,先後在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與耶魯大學完成美術學士與碩士學位,現居於紐約創作,主要以裝置藝術為主,以精巧繁複的雕塑挑戰人們對於大小比例的傳統理念,而他的裝置作品大多是site-specific,與作品展示所在地息息相關。

我好奇的是,為何他要來到美國重新從BFA開始,這肯定會是很有趣的故事,不過我目前尚未讀到。但同樣歷經軍旅洗禮,也同樣來到美國學藝術,我對於他的幾件作品特別有共鳴。

首先,在一件作品中,只見一組由林立的高中制服所組成的隊伍,沒有人在其中。60件制服本身燙得挺直,縫在一起,立於空間裡,就好像有人正穿著它們,這場景看起來,就像是你我中小學生活裡,每天早晨必須參加的升旗典禮,這是他比較早期的作品之一(High School Uni-Form, 1997)(無圖),而且他命名時在制服uniform中間加了引號,暗示了這件作品,這60件制服,其實對觀者來說,可以視為單一的形體。另外韓國學生服和日本的很像,黑色的裝束,突出的白色立領,就像天主教教士的服裝,也暗示了約束和服從,是我們從小到大恨之入骨,卻又不能擺脫的束縛,但一方面,它又挑起了一絲懷舊的氣氛,讓我們這些有過制服與管束的學生生活的四五六年級生,想起以前曾有過的改造制服,以凸顯自己的叛逆歲月,由這段苦澀的記憶,我竟有了甜美的感覺。

這作品除了緬懷亞洲國家管束式的中學教育模式,也反映了亞洲人地小人稠,而且著重團體、紀律甚於個人的共通現象。他還有許多作品,是基於這樣的調性,但是更甚於其上,或者說,是在對這種現象作反思。(見圖,點圖可放大)

Doormat: Welcome (Amber) detail, 1998
Polyurethane rubber,
1 1/4 x 28 x 19 inches
Edition of 5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Lehmann Maupin Gallery, New York

這件作品遠觀之,就是一塊置於家門前,供人刷除鞋底汙泥的踏墊,但是微觀之,卻是像這樣:















原來是一個個小人,舉起雙手,要幫你剔除汙垢,真是令人驚奇。這也令我想起「人海戰術」這樣的辭句,用來形容他這系列作品,真是非常貼切。

匿名與非匿名

Do-Ho Suh的作品特色之一,就是有大量的小小人形雕塑,組成另一種形體。這些小人形態大致相同,也大多沒有特別的形貌、表情,所以一般觀者,很容易會將他的作品解讀為個體隱匿進團體中,成為一個個無名英雄;但是作者的本意卻相反,他想藉此諷喻傳統不重視個人的思想,想要好好端詳每個個體,因此,他是一個個將這些小人安置到作品上的,他想要表達欲成就大事時,每個個體所展現的力量。在他下面這件作品,這種意圖更是明顯:

(點圖看網頁)












Public Figures
Installation view at Metrotech Center Commons, Brooklyn, New York
October 1998-May 1999
Fiberglass/resin, steel pipes, pipe fittings
10 x 7 x 9 feet

這件作品乍看之下,是由一群沒沒無名的人,抬著上面這個紀念碑,但是細看這些人物,還真的形形色色、男女兼備:









這令我不禁想起許多共產國家的紀念碑上,那些也許和現實相反,華美的、歌頌的人物雕塑。

巨大vs.渺小

在2001威尼斯雙年展上,有這麼一件裝置藝術作品:







Ron Mueck
Boy
2001

超大、半裸的男孩,蹲踞的身姿佔滿了展覽館的一個層面高度,但是他的手勢、眼神卻傳達了不確定、不信任,和Do-Ho Suh在同一展覽中的另一件作品 Floor 恰成反比。

(點圖看網頁)









在這件作品中,一樣是由許多小人塑像,這些塑像雙手向上,托住置於其上的厚玻璃板,構成一塊塊的「地磚」,雖然姿態各異,但是這些小人一致向上托的手掌,形成一片美好的、令人安心的「掌海」。











狗牌金縷衣

同樣在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Do-Ho Suh還有另一件知名作品Some/One(2001)。

(點圖看網頁)















為了表彰個人的價值,也對於他軍旅生涯的緬懷與回應,他將數以千計的軍用金屬名牌,串成了一件巨大的金縷衣,下襬更延伸到其他房間,參觀者就這樣在這些手工串接、黏合的狗牌上行走,聽著卡吱卡吱的腳步聲,迴盪在空蕩的房間裡。看著這件鑲滿編號的作品,我忽然想起了美國這裡常見的,把人名鑲進行道磚的紀念方式。

紗帳行動屋

Do-Ho Suh另外一系列為人稱道的,是他的紗帳屋系列。(點圖看網頁)
































因為紐約、漢城兩地勞頓往返,也因為紐約這個大蘋果24小時的噪音讓他常常無法入眠,他很想念漢城的老家,很想念古樸的木造大房子,想念闃靜的鄉下夜晚,因此,他想出了「像蝸牛一樣,把房子背著走的概念」。但是限於種種因素,他無法將龐大的、沈重的老房子連根拔起,再耗時耗力地搬到美國,因此,他以紗帳代替真實的建材,在各大美術館,蓋起了一座座輕盈的、漂浮的韓式房舍。這些房舍有的只有屋頂和四壁,有的則是完整的陳設,馬桶、洗手台、水龍頭樣樣俱全,也都是以紗布縫製。這樣的構思,不僅符合東亞國家以紗帳覆於床上,阻絕蚊蟲的功效,巧妙的是,把傳統家屋的形貌全複製了起來,完全符合行旅倥傯的旅美藝術家的需求與藝術表達,更讓歐美觀者,有機會體驗那種鋪天蓋地的感覺,另外,這系列作品也顛覆了造形與材質之間的連結性,柔軟的可攜式家屋,更引發人無盡的鄉愁與想像。

作為一個命定的漂泊者,Do-Ho Suh除了緬懷、正視他的成長背景與歷史,更將其轉化為豐沛的創作靈感,傳統思維在他心中,更成為創新的活水源頭。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