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04 Savannah]

來美國已屆滿一年,新舊交替之際,除了漸空的荷包,夢也醒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呢?
老實說SCAD真的不是一所頂尖的藝術學校,Savannah這裡的環境也不太適合用功鑽研學術,整座小城都垂掛著悠閒的西班牙藤蔓,課堂裡同學們真正非常努力用功的也不多,大家多半比較會天花亂墜地為自己的作品辯解。教授們則嚴慈參半,但一致的是龜毛,對作品一挑再挑,煩不勝煩。也或者說這是平面設計者的共同特徵?
事實上,除了剛到的兩個quarter,我也實在是沒有盡全力在課業上,因為花個七八成功力就可以拿A了。起初我以為教授們給分都很大方,但是在不小心瞄到其他同學的成績時,才發現並不是每個教授都是好好先生太太,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是straight A,B以下的大有人在。我發現這樣的差異來自於東西方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東方國家競爭激烈、升學主義掛帥,大家莫不拼了命爭取好成績,以求達到社會所建構的優秀人才標準;而西方人似乎相形之下優渥許多,薪資比和生活水準都比較高,當然有更多事值得操心,例如家裡寵物的髮型是不是該換了、膚色晒得夠不夠均勻健美、抑或世界上有多少人值得幫助等等。而在課業上,他們也比較重視觀念的養成,而不是技術上的精練;雖然SCAD這個學校蠻技術導向的,教授和同學們也比較重視作品有沒有創新獨到的想法,而不是運用了多少Photoshop或Illustrator技術,也就是說,在這裡,或是整個美國,在設計這樣的領域裡,發展構思絕對會重於技術的。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創意比較不受拘束,做出來的成品當然就生動活潑許多,但是相對的,如果對媒材以及電腦軟硬體不熟悉,作品就會是意在言外,做不出作者原來美好的構想了。
這也就回應到我當初為何要來美國求學的動機了。工作了那麼多年,對於媒材與工具表現早就不成問題,問題在自己的創意瓶頸。可以說來美國受教與受益最多的,就是美國人不受拘束的思考模式了。所以我雖然可以做到成績常常名列前茅,但是學到最多的,反而是同學們在面對同一個設計問題時所提出,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雖然有時候會顯得過於自由,而離題太遠,一般來說都是相當值得參考的。另外有一點是來之前所沒有預料到,語言本身的隔閡,我想隨著課程的更上層樓,這點會是越來越難的課題。例如課堂上教授提出了幾個歐非洲古代文明裡的神祇名稱,要我們自己去選一個名字去建構一個例如餐飲、旅遊業等等限定範疇的公司去做CIS規畫,這就難了,我之前對這些名詞根本一無所知,更甭提這些名詞相關的字彙用語了,因此我能做的只有大量的閱讀,但是根本比不上同學們舉一反三的進度。這正是在我剛來時常聽到的culture shock--文化衝擊,一波一波,只能在浪裡奮力做個不倒的小舟。
回到求學態度的問題,我的同學裡大約分成兩種人:一種是剛剛從大學升上來的;另一種像我一樣,在社會上工作一段時間,才又回到學生生活。概括來說,後者大多比較能掌握設計主題,而且也比較用功;前者相對比較愛玩,但是又比較有天馬行空的創意。兩者於我都有可取之處,當然嚴格說來作品一般完成度並不高,所以我的作品常常能夠出線,被展示於系館藝廊櫥窗裡,我覺得我的作品最大的優點就在於完成度比較高,手工也比較巧,另外就是我的完美主義作祟,常常要做到好才要交,所以常常在交稿前努力熬夜,不是弄到腸枯思竭就是眼花手麻,令人感覺折了不少歲哩;反觀美國同學,雖然努力做project的佔大多數,大部分的人都不愛假日做事,多是在weekday裡把進度完成,一方面你可以說他們不夠努力,但是我覺得這樣的生活態度是值得學習的,畢竟人生不能被工作占滿,這也是我逃離前一份工作的主因。所以,我覺得相形之下,成績對於美國人來說似乎並不是那麼重要,重點是學到了多少。
另外是藝術性的問題。老實說graphic design是一個很商業化、很功利的科系,處處要講對目標對象的有效溝通,但是我在這裡卻看到設計的純藝術取向,一方面說來,或許這是沒有走出學術象牙塔,但我覺得既然不用真的面對客戶,能夠怎麼去玩設計,只要自己開心就好,畢竟風格和特色才是一個設計師的本錢,以後回到職場再去和客戶的美學素養奮戰就好,這點對於累積自己的作品集絕對有正面的幫助。所以,相對於亞洲學生的務實,美國人創意的不羈其實是很令人羨慕的,雖然他們剛開始常常做不出自己要的,到後來如果有一再嘗試和修正的話,通常成績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另一個階段的留學生活即將隨著我的搬遷展開,希望在未來的一年能夠讓自己更開放,更自由地去做設計,也能夠真正創作出可以拿得出去的作品。加油了,我自己。
* 圖攝於2004/11/23 課堂上期末作品呈現情形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