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01

兩週年

















來美國兩週年了。

回顧那段入境落地的過程,有期待、有甘美、有苦澀,也有辛酸。初到一個言語風俗截然不同的國度,勢必要忍受許多冤枉氣、走許多冤枉路,花許多冤枉錢。不善言辭,一進海關,就是磨難的開始。除了倒楣被抽查到我身懷過量現金沒申報,還得因為錯過班機,多花了一筆轉機費。怪的是我每次只要跟著團體過海關就會被點到,就連巴里島也不例外,難道我真的看起來可疑嗎?還好人總是平安無事,也就這麼進入了我的留學生涯。

其實我的這段歷程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豐富光彩。學校Quarter制(10周)的運作方式,也讓人常常覺得才剛剛進入狀況,就馬上結束了。另外Rolling制也讓學生一年四季都可以進入學校就讀,同學之間只有修同一堂課才會碰到,沒有一種凝聚的向心力,學生畢業的時間也不一,很多情形是不知道某位同學已經結業離開了,就這麼和一個人失去聯繫,沒有機會和同學培養深厚的感情,很是可惜。課程安排也沒有很統一的架構,學習到的不是一套完整的系統,而是很零散的知識、方法,這對於學生的風格養成,幫助並不大,很多時間是在根據教授指定的案子作解決方案,並不是根據學生需求,去安排適合自己的課程和研究;也許這是像SCAD這樣職業導向的學校的課程安排傾向。當然這樣的訓練下來,學生能夠在自己的主修有各方面的經驗和作品,但是整體看來顯得凌亂,這到了學生畢業彙整作品的時候更為明顯。當然,也有學生從頭到尾都堅持他自己的風格,不管作什麼project,都會把它導向自己喜歡的走向,例如有人喜歡手繪,就不管做什麼設計都要來一下手繪,或是有人喜歡大地色系的紙材,就做什麼設計都是這種風格。當然這並沒有什麼不好,只要設計能夠有效地傳達意念,都是好的。而,我自始至終感覺失望的,是教授們重實作甚於概念發展。當然,我認為這是因為學期時間太短的關係,通常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要做出三個project,也就是不到一個月就要完成一個。這樣下來,當然只有一個「趕」字可以形容。我可以理解學校的用意是在讓學生為將來工作需求做準備,因為真正到了職場上,步調也許比學校裡的更要快上許多。但,令人失望的是,我並未從這種教育方式受惠太多。

嚴格說來,這所學校的教育和運作方式,其實並不適合我。我比較期待一個有嚴密體系與彈性空間的教育環境,也就是說,一個有比較明確的理論基礎,還有能夠真正針對學生需求做課程安排和調整的學校,而不是看教授教什麼就吸收什麼,學習還要靠運氣。也許,這樣的學校在美國並不存在,或者說,我必須自己去創造這樣的學校。

這點,和我之前在台灣的職場經驗,似乎有了那麼點相通。

在台灣,雖然我很喜歡那份為下一代教育盡心力的工作,但是太多時候,我覺得自己像工作機器,這也是我為何把人生最燦爛精華的時段都投進去,然後又抽離開來。因為,任憑我再有理想,任憑我幾乎將睜開眼睛的所有時間都投入在工作裡,我還是必須要面對所謂的績效,所謂實體的工作結果;換句話說,在期間內處理了多少稿量。我所關心的,是整體的內容是否相貫、素質是否合乎要求。這點,雖然高層們也能認同與欣賞,而且來自使用者的回饋,對我的努力多是肯定的,但很多時候,我必須面對來自不同部門的不同要求,而做出自己並不欣賞的設計。或者說,很多時候,我並不是在做設計。

這也許就是職業導向學校的問題。雖然在這兩年裡,我因為課堂需求做了許多project,有了許多作品可以放在作品集,但是,我沒有看到自己的有太多進展,我還是用類似的思考模式、類似的解決方法在做這些作品,而這些,是我還沒到美國就已經具備的。很多時候,我是在練習做一些形似實際商業設計的案例,例如包裝、出版品,或是一些其他的設計案,例如公益廣告等等。真正覺得有進步,也許是風格比較凝斂,比較放「空」,也就是善用留白,這也許是我這兩年最大的收穫,因為留白,是所有教授都強調的。但是這些都還是屬於技巧性的問題,對於我的設計方法和風格的開發,並未有太大幫助。

我想,我是需要一些比較理論、比較抽象、比較概念的設計訓練,例如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例如包浩斯,雖然它們也許已經過時了。後現代已經走到一個死巷,太多人為藝術而藝術,為引人注目而出奇招,或是以為拼湊、拷貝主流設計就是王道,太多人把設計做死了,很多很in的設計,於我看來,其實非常空洞。這點,也是我和很多同學的共同想法。新的時代已經來臨,我們需要新的design enlightenment,很多人都在揣想,新的藝術潮流會是什麼,這其中包括對現代主義的緬懷,以及極簡風格的再度盛行。

來美國留學,反而覺得現在許多美國人都在追求東方情調,除了日本動、漫畫已經超越本土,成為文化主流,更多的時候,我看到驕傲的美國人以身懷東方符號為樂,除了外部裝飾如衣服、車身等等,更多人以東方文字刺青為時尚,許多人欣賞,進而學習東方的生活方式,例如瑜珈、坐禪、茶道、使用筷子、穿夾腳涼鞋等等。這除了是文化的反入侵,也隱隱暗示了美國已經在沒落中,文化的入口大於出口,表示國力正在走下坡。另外,也有很多時候,我深深覺得驕傲的美國人,其實是很封閉保守的,這點或許可以另文再敘。

兩年來,除了一些文化適應上的付出和磨難,視野的開拓與自我的肯定當是我來美最大的收穫,因為我居然發現,以前仰慕甚且崇拜的國家,竟是如此的平凡、糜爛且俗不可耐。

* 圖2003/08/29 赴美途中,下方是阿留申群島Aleutian Islands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